南宫28

南宫28
News

业态研究

Industry News

趣商业 | 招商新视野2024:洞悉即将退场的商业趋势、业态演变与新兴机遇的浪潮!

02
2024-08
 
 
MY TRIP.
 
3月28日,小米SU7的盛大发布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市场的热情。这场持续约两个半小时的发布会,在抖音平台吸引了近1200万人次的直播观看,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更令人瞩目的是,新车在发布后仅4分钟内便突破万辆大定,7分钟内更是飙升至2万,上市短短27分钟便锁定了5万台订单,完美诠释了“上市即热销”的盛况,小米汽车也因此被赋予了继特斯拉之后“新鲇鱼”的称号,SU7更是成为了2024年汽车界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一强势入场,不仅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促使如问界、极氪、小鹏等品牌纷纷采取降价策略应对,同时也将新能源汽车的风潮推向了新的高潮。然而,在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着高质量发展的严峻考验,众多品牌在这条赛道上的突围之路依旧充满挑战。
 
 
曾有一句话流传甚广:“风来了,猪都会飞。”然而,当风的喧嚣逐渐平息,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些随风起舞的,最终也可能因风停而坠落。在资本的浪潮中,每一个看似光鲜的风口背后,都隐藏着不确定的命运。资本的力量虽大,能吹起万千风口,但真正能站稳脚跟的,还是那些拥有坚实基础和明确方向的企业。
 
在消费市场的广阔舞台上,一幕幕加速奔跑与跌倒撤场的画面交替上演。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却可大致归结为四个维度:
 
· 经济理性的觉醒: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愈发注重理性消费,追求节俭、环保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趋势正悄然改变着市场的格局。
 
· 社会竞争的加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精简实用、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化。
 
· 人口结构的变迁:新家庭结构的形成,如少子化、老龄化等,正在重塑着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 精神需求的提升:在物质得到满足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情绪价值,这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2024年,回顾往昔,那些曾被视为投资热土的风口,如今却有不少已沦为“烧钱赚吆喝”、“融资吊口气”的代名词。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消费赛道的风口幻灭
 
· 消失的「互联网风口」(元宇宙、新消费、共享办公)
 
· 消失的「传统大卖场」
 
· 消失的「量贩式KTV」
 
· 消失的「早教机构」
 
· 消失的「天然钻石」
 
商业趋势的变迁
 
· 消费品牌从一二线城市走向县域:消失的“一二线城市高光”
 
· 消费场景从购物中心走向街区:消失的“盒子mall”繁荣
 
#1 消失的「互联网风口」
 
步入2023年,新经济领域的天际线经历了戏剧性的转折,其中元宇宙与新消费两大赛道尤为引人注目,它们的命运如同过山车般急转直下,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共享办公领域也迎来了Wework申请破产保护的重磅消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年的经济波动。
 
元宇宙
 
大厂急速撤军,资本进退维谷
 
在快速变化的新经济浪潮中,每一个风口都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璀璨而短暂。元宇宙,这个曾经被无数企业和投资者寄予厚望的领域,也未能逃脱这一宿命,它在ChatGPT等新兴技术的冲击下迅速褪色,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跨入了后元宇宙时代。
 
 
回望元宇宙的辉煌时刻,视频游戏领域的佼佼者Roblox凭借“元宇宙第一股”的身份荣耀上市,而全球社交巨头Facebook更是毅然更名为Meta,全面拥抱元宇宙的未来。这股热潮不仅吸引了科技巨头的争相布局,还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从爱奇艺、理想汽车到蜜雪冰城、双汇,各行各业的企业都试图在元宇宙的蓝海中分一杯羹,元宇宙一词几乎被泛化到了极致。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高端品牌领克(Lynk&Co)联合百度元宇宙平台希壤共同打造的「领克乐园」首期汽车数字展厅
 
在文旅领域,尽管AR导游、VR全景游览等元宇宙相关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整体而言,其市场接受度和商业化进程仍显缓慢。尽管如此,地方政府和文旅机构仍对元宇宙寄予厚望,纷纷投入巨资扶持相关项目,期待其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开幕式
推出四位虚拟“文物智慧推荐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宇宙的热度逐渐退去。Roblox的股价跌破了发行价,Meta的掌舵人扎克伯格也不得不承认元宇宙已不再是公司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微软等科技巨头则迅速调整战略,全力拥抱ChatGPT这一新兴领域。
 
在国内市场,元宇宙的撤退信号同样明显。PICO传出裁员消息,腾讯XR业务线也面临岗位取消的困境。投融资数据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市场的变化:虽然2022年全球元宇宙产业融资总额依然庞大,但进入2023年后,融资事件数量明显减少,且资金更加集中于硬件和基础设施领域,显示出投资者对元宇宙未来发展的谨慎态度。此外,融资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少数大型项目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金份额。
 
新消费
 
欠薪、关店、销量不振,顶流接连倒下
 
相较于元宇宙的迷雾与未知,新消费领域的衰败显得更为惨烈,2023年不幸地被铭记为新消费品牌遭遇“群体性滑坡”的标志性年份。从新茶饮的泡沫破灭,到新式餐饮的风光不再,户外运动、零食、美妆等多个细分市场均未能幸免,昔日网红品牌的辉煌逐一黯淡,纷纷折戟沉沙。
 
 
部分新消费品牌
 
回溯往昔,新消费浪潮的兴起不过是短短数载春秋。2019年,是这一波浪潮的鼎盛时期,钟薛高、三顿半、江小白、元気森林、完美日记、瑞幸、泡泡玛特等一众新兴品牌如同璀璨星辰,迅速捕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心,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彼时,资本的洪流汹涌而至,喜茶、蜜雪冰城、墨茉点心局、和府捞面等品牌相继获得巨额融资,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之路,奈雪的茶更是成功上市,被誉为“新茶饮界的领航者”。这一切的繁荣,无疑离不开资本的强力推手。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资本的狂欢逐渐退去,新消费领域的泡沫开始显现。2023年,该领域的融资数据大幅下滑,全年共完成657起公开融资,总金额仅为353.9亿元,不及前一年的半数,与2021年的盛况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在这一背景下,众多曾经风光无限的新消费品牌纷纷陷入困境,裁员、亏损成为常态,不少品牌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烘焙业态:
· 3月,有“烘焙第一股”之称的克莉丝汀在历经9年亏损后,宣布暂时关闭所有门店;
· 3月,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因资金链问题而停工;
· 新中式烘焙网红品牌虎头局渣打饼行也被曝成本失控、资金链断裂,随后进行了大规模关店;
· 墨茉点心局,主动撤出了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退守长沙大本营。
 
 
 
 
下半年,曾经被誉为“雪糕刺客”的钟薛高,也不得不放下身段,降价求生,但仍难掩其困境。
 
 
新式茶咖(酸奶):
 
· 精品咖啡品牌Seesaw被爆欠货款,过去一年关掉了43家门店,几乎是2021年的开店数量;
 
· 高端酸奶品牌茉酸奶被上海市消保委;
 
· 网红茶饮伏小桃被曝大规模闭店。曾开出超270家门店,去年关店超180家,目前仅剩不到30家,已暂停加盟;
 
· 奈雪关停中端茶饮品牌“台盖”,曾在深圳、武汉等地开出60多家门店;
 
· 喜茶此前推出的平价子品牌“喜小茶”,也在前年年底关掉了最后一家门店;
 
· coco都可、一点点、黑泷堂等品牌,都曾传出门店大规模收缩的消息。
 
 
最后一家喜小茶门店关闭
(位于广州城投大厦,是广州第一家喜小茶)
 
在新茶饮的竞技场上,尽管挑战重重,但依旧不乏坚韧不拔的勇者。蜜雪冰城与古茗正奋力冲刺港交所,力争成为“新茶饮第二股”的荣耀桂冠,这场IPO竞赛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此外,头部品牌并未止步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天地,积极寻求出海机遇,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版图。
 
与此同时,地方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奶茶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广西的阿嬷手作、云南的霸王茶姬、西安的茶话弄、西藏的阿刁等,这些带着浓厚地域色彩的新势力,正逐步崭露头角,有望成为行业的新晋翘楚,引领奶茶文化的多元发展。
 
 
然而,新消费领域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去年以来,多个知名品牌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在上市后的短短19个月内,便因巨额亏损而引发广泛关注。其门店数量的减少,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市场的严峻形势。超级文和友在深圳、广州的门店也遭遇了客流枯竭的困境,即便进行升级改造,也难以挽回颓势。
 
此外,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餐饮品牌也未能幸免。陈赫的贤合庄、郑恺的火凤祥、杜海涛的辣斗辣等,这些曾经备受追捧的餐饮品牌,如今却纷纷面临撤店、歇业的困境。它们的快速扩张似乎并未带来持久的繁荣,反而因管理不善、品质下滑等问题而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由明星投资或代言的餐饮品牌,如斗鎏火锅、黄粱一孟、热辣壹号等,也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品牌的消失,不仅让人感叹新消费市场的残酷竞争,也提醒我们,无论品牌背后有多少光环和资源,若不能持续创新、提升品质和服务,终将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蕉下在IPO之路上屡遭挫败,其高昂的定价策略持续引发公众热议,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困境并非孤例,纵观整个新消费领域,从餐饮到国货美妆、电子烟、潮玩等多个热门赛道,均出现了显著的降温趋势。
 
国货美妆,这一曾经备受追捧的细分领域,如今正面临品牌力与价格优势的双重缺失。消费者对网红营销的免疫力日益增强,使得传销手段难以再激起市场的热烈反响。这一变化在双11购物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曾经作为国货美妆品牌展示实力的舞台,如今却更多地被国际大牌所占据。
 
 
此外,新消费领域的几家代表性上市公司,如逸仙电商、奈雪的茶、雾芯科技、泡泡玛特等,也未能幸免于市场的寒意。与上市之初的辉煌相比,这些公司的总市值已大幅缩水,蒸发了数千亿元之巨。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的理性回归,也预示着新消费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与洗牌。
 
共享办公
 
被遗忘的风口,疫情后团灭
 
去年10月初,共享办公行业的先驱者Wework,其昔日高达47亿美元的辉煌估值未能庇护其免于财务困境,正式宣告无力偿付一笔即将到期的9500万美元债券利息,这一消息如同寒冰刺骨,彻底暴露了Wework紧绷的财务神经。经过一番挣扎,Wework最终不得不踏上申请破产保护的艰难之路,其背负的186亿美元巨额债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Wework的破产阴霾并未直接波及至其在中国市场的分支,但共享办公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却已悄然显现出疲态。
 
回望2019年之前,共享办公市场曾经历了一段高歌猛进的黄金时期,SOHO 3Q、优客工场、WE+等众多知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规模实现了惊人的翻倍式增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过度扩张的恶果显现、财务压力的日益沉重以及运营管理的种种不足,加之近三年来的特殊外部环境影响,众多共享办公企业纷纷陷入亏损泥潭,难以自拔。
 
 
Wework的破产,无疑成为了共享办公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仅是投资热潮退去后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更是对整个共享办公商业模式的一次严峻考验。此刻,共享办公行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重新评估自身价值、深刻反思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时刻。
 
#2 消失的「传统大卖场」
 
城市中的传统大型超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其关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这一现象背后,是线上购物风潮的兴起与会员制超市的崛起,共同绘制了零售业的新图景。这一转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更迭,更是互联网时代下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写照,其中“家乐福”的兴衰轨迹尤为典型。
 
 
家乐福,这个自1959年起源于法国、1995年踏入中国大陆的零售巨头,曾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领先的市场地位,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在其进入中国的初期,家乐福迅速扩张,门店数量一度领先行业,成为欧洲第一大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的骄傲。
 
 
《当我飞奔向你》剧照
 
然而,好景不长,自2018年起,家乐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门店关闭潮席卷而来,尤其是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间,关店数量激增,且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昔日的辉煌逐渐褪色。
 

 
2023年8月21日,北京家乐福四元桥店进入闭店倒计时
现场大多货架已空,一片狼藉
 
 
家乐福的困境并非孤例,永辉超市、沃尔玛等昔日零售界的佼佼者同样未能幸免。永辉超市,作为生鲜超市的先行者,曾享受过长达十年的增长盛宴,但近三年来也不得不面对闭店潮的残酷现实。沃尔玛同样未能抵挡住新型零售业态的冲击,关店数量亦不在少数。
 
 
 
这一切变化,皆因零售业电商格局的深刻变革。O2O模式的兴起,加之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线上线下综合电商及“买手制”会员超市等新兴业态的涌现,为传统大型超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在疫情三年的催化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线上购物的便捷与实惠,传统超市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在今天,年轻人爱逛什么?
 
会员制仓储超市正逐渐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新风尚,其独特的魅力在于部分品牌独家推出的网红商品,以及这些超市在网络上精心构建的“中产生活风尚”形象。这一趋势促使众多年轻人特意腾出宝贵的一天时间,前往如山姆、Costco、盒马X会员店、Fudi等热门地点探索购物,几乎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当代潮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山姆超市在中国市场凭借其会员制度,每年成功吸纳的会员费已轻松突破10亿元大关,彰显了这一新型零售模式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全球知名会员制仓储式连锁超市开市客(Costco)
 
 
此外,随着网红营销的盛行,短视频平台上走红的东北大集与南方菜市场,已经华丽转身成为年轻人争相前往的热门打卡地,它们不仅仅是购物场所,更是承载了年轻人追求新鲜体验、探寻生活乐趣的新地标。
 
#3 消失的「量贩式KTV」
 
近九年间,KTV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约有七万家KTV黯然退场,标志着这一曾风靡一时的年轻人娱乐圣地正逐渐失去其往日的光辉。
 
曾经,KTV是青春聚会、潮流引领的代名词,承载着80、90后无数欢乐的记忆与时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KTV似乎已不再是年轻一代的首选,其身影在00后的生活中愈发模糊。相反,中老年人群体却意外地成为了KTV白天时段的常客,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KTV行业的时代转型与受众变化。昔日的潮流符号,如今却似乎成为了“时代的回忆”,引人感慨。
 
 
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KTV行业迎来了其辉煌的黄金时期,钱柜、K歌之王、纯K、温莎、唱吧、魅KTV、星聚会等众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城市的核心商圈竞相绽放,成为了当时娱乐消费领域的璀璨明星,全国KTV门店数量更是惊人地突破了12万大关。
 
 
 
然而,到了2024年,KTV行业的景象却已今非昔比。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现存的KTV门店数量已骤减至不足5万家,与昔日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九年间,KTV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牌与萎缩,累计减少的门店数量高达7万余家,这一数字竟与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剧本杀门店数量相去不远,令人唏嘘不已。
 
而这一切的转折点,无疑要追溯到2015年。那一年,被誉为KTV行业领头羊的钱柜品牌,其北京首家门店“朝外钱柜”黯然关张,这一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行业内一系列连锁反应。随后,夏绿地、好乐迪、K歌之王等知名品牌也纷纷步其后尘,在全国范围内上演了一幕幕关店谢幕的悲剧。数据显示,KTV经营场所的数量在2015年达到历史巅峰后,便开始了不可逆转的下滑趋势,至2021年已暴跌至6万多家,KTV行业二十年的辉煌与繁荣,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过眼云烟。
 
 
近年来,KTV行业试图通过迷你KTV的形式寻求自救之路,然而这一尝试并未能扭转颓势,效果并不显著。
 
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为了重要的催化剂。随着线上K歌软件如唱吧、全民K歌等的蓬勃发展,年轻消费者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K歌的乐趣,这些平台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还巧妙地规避了现代社交中的尴尬与恐惧,同时降低了消费成本,迅速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此外,线下娱乐市场的多元化也为KTV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户外烧烤、滑雪、飞盘、露营等亲近自然的活动,以及游乐场、剧本杀、夜店、密室逃脱等充满创意与刺激的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与脚步。这些新兴娱乐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体验,逐渐取代了KTV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成为了他们休闲娱乐的新宠。
 
 
 
 
在今天,年轻人喜欢去哪里?
 
在当代年轻人的娱乐版图中,KTV已不再是独占鳌头的选项。剧本杀、密室逃脱、酒吧与Live house等新兴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凭借各自的独特魅力,不断蚕食着KTV曾经稳固的市场份额。
 
 
Live house
 
 
剧本杀现场
 
特别是2023年,作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年,线下娱乐业迎来了全面复苏,音乐节、明星演唱会接踵而至,citywalk(城市漫步)成为新风尚,旅游热潮再度兴起,这些跨界的娱乐形式更是进一步挤压了KTV本就有限的生存空间。
 
商场的业态也在悄然变化,那些曾经以KTV为主力店的场景,如今被更具“闲适氛围”的live house、精致小酒馆、个性化小剧场、沉浸式剧本杀体验馆以及心跳加速的密室逃脱所取代。在这个充满无限选择与可能的时代,KTV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不再是年轻人心中的首选娱乐方式。
 
#4 消失的「早教机构」
 
 
国内早教机构,曾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繁荣时期,如今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倒闭的浪潮之中。
 
这一转变,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密不可分。疫情的持续冲击、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国家“双减”政策的重拳出击,共同构成了对早教行业乃至整个教育培训领域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K12学科培训等传统教育机构纷纷选择关闭门店、撤离市场或寻求转型,整个教培行业的未来预期降至历史低点,行业风向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回望2016年,“二孩”政策的出台为早教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众多早教公司抓住这一机遇,迅速扩张版图,无论是通过直营模式巩固市场地位,还是采用加盟方式迅速扩大规模,都旨在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这些曾经的辉煌与繁荣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过眼云烟,与早教机构一同沉寂在了行业的寒冬之中。
 
 
当前,早教行业的巨头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美吉姆,作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其财务状况令人堪忧,巨额亏损高达11亿,并不得不关闭超过100家门店以应对危机。而另一国际早教品牌金宝贝,在200多个城市曾拥有600余家门店的辉煌,也在2023年末遭遇了重大挫折,全国多地门店突然宣布关闭或搬迁,如北京宋家庄、房山长阳、石景山泰和翠微等中心均未能幸免。
 
数据显示,早教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动。昔日,金宝贝与美吉姆分别坐拥559家和562家门店,本土品牌红黄蓝更是以1300家线下机构的庞大规模傲视群雄。然而,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这些头部品牌的门店数量普遍减少了三到五成,其他如小马快跑、悦宝园等品牌更是遭遇了半数以上的门店缩减,而纽约国际、七田真等品牌则几乎全面撤退,门店数量接近清零。
 
 
更令人担忧的是,早教机构的“跑路”现象频发,为新近本就动荡的行业雪上加霜。新爱婴、东方爱婴、悦宝园、小马快跑、七田真、纽约国际等多家知名早教品牌均被曝出闭店、跑路等负面新闻,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与行业的稳定。
 
进入2024年,仅短短三个月时间,头部早教机构的困境便频频见诸报端。特别是“早教第一股”美吉姆,其广州门店在1月22日就被曝出跑路事件,紧接着深圳门店也全部停业,随后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多家门店相继关闭。财报数据更是直观地反映了美吉姆的困境,从2021年的562家门店,到2022年的479家,再到2023年上半年的407家,短短一年半时间内,美吉姆就关闭了超过150家门店,其经营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3月19日,南京地区的三家金宝贝早教中心不约而同地关闭了大门,这一动态成为早教行业困境的最新注脚。
 
步入2023年,金宝贝的直营网络遭遇了显著的收缩潮,不仅南京,上海、重庆、济南、深圳、南昌等多个城市也接连曝出门店骤然关闭的消息。以上海为例,部分门店的命运尤为坎坷,它们在短暂运营数月后便黯然退场,截至目前,上海地区仅剩下9家金宝贝门店在坚守。
 
 
当前,早教行业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其困境已成为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
 
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首先,过往时期,众多早教品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不惜重金开设新店,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的风云变幻与政策调整,这些机构逐渐陷入经营困境,尤其在疫情之后,资金链的紧绷更是让它们的处境雪上加霜;其次,从宏观层面来看,新生儿出生率的下滑直接削弱了早教市场的人口红利,进一步限制了行业的增长潜力。
 
在今天,年轻父母是什么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早教领域逐渐褪去了其昔日的高端与神秘面纱,课程体系不再独占鳌头,性价比考量日益凸显,使得早教的光环效应逐渐淡化。昔日如金宝贝等早教品牌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正面临着社会新思潮的挑战与重新评估。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广泛,家长们在选择早教品牌时,不再盲目追求高价或品牌效应,而是更加趋向于基于理性思考与实际需求的判断。这一转变标志着早教市场的消费观念正朝着更加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5 消失的「天然钻石」
 
当前,钻石市场正经历一段显著的低迷时期。
 
步入商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位于一楼的金店迎来了比往昔更为密集的顾客流。这一热潮不仅吸引了传统上偏好黄金投资的“中国大妈”群体,更出乎意料的是,众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抢购黄金”的行列。仿佛一夜之间,那些曾对天然钻石情有独钟的年轻人,其投资与消费兴趣转向了黄金,掀起了一股囤金热潮。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自1947年起响彻全球的戴比尔斯广告语,巧妙地将钻石与永恒的爱情紧密相连,使之成为每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时不可或缺的浪漫象征,相比之下,黄金首饰则一度被视为传统与保守的代名词。然而,时间的流转悄然改变了这一格局,爱情这一昔日营销的金钥匙,在新生代消费者的眼中逐渐失去了其魔力,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对追求独特、不拘泥于传统爱情叙事的年轻人而言,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魔力。
 
去年初,曾拥有超过700家线下门店的知名钻戒品牌“I Do”母公司宣布破产重组,这一事件不仅是单个品牌经营困境的反映,更是钻石行业消费趋势转变的一个鲜明信号。同样,以“真爱营销”著称的DR钻戒,其“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的独特卖点,曾风靡一时,捕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心。但进入2023年,DR钻戒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上半年甚至出现了门店净减少12家的现象,与2022年净增227家的势头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印证了钻石市场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
 
 
迪阿股份(股票代码:301177),作为首饰市场中的一员,在“黄金热潮”的冲击下,已连续六个季度面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双重下滑”。2023年,其门店数量更是缩减了94家,降至594家,而莱绅通灵亦不例外,门店数量减少了44家,目前总数为463家。
 
 
全球领先的天然钻石品牌戴比尔斯(DeBeers)近期再次对“精选可加工钻石”进行了大幅降价,价格几乎被腰斩,从每克拉1400美元降至850美元,这一年内,此类钻石的价格累计下调已超过四成,显示出市场需求的疲软。
 
恒信玺利,这一曾经的珠宝巨头,在2022年也未能幸免,其销售门店数量大幅减少了205家,与2021年末相比,降幅高达28.67%,进一步凸显了行业的整体困境。
 
随着利润的持续下滑、营销手段的频繁受质疑,以及高达70%的毛利率逐渐曝光于公众视野,钻石商们曾经精心构建的“爱情神话”开始瓦解,消费者对于这一传统奢侈品的认知与期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今天,年轻人爱买什么?
 
当代青年正经历着一场“黄金热潮”的觉醒,他们对黄金的偏爱日益显著。据数据揭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黄金消费量实现了16.37%的同比增长,彰显了黄金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强劲吸引力。
 
相比之下,钻石市场则显得黯淡无光,2022年市场规模同比下降了18%,且这一颓势在今年内仍未见明显改观,钻石销量持续呈现下滑态势。这一现象标志着年轻消费者偏好的深刻变迁,黄金正逐步取代钻石,成为他们表达个性与价值的新宠。
 
 
攒金豆成为年轻人新的理财方式
图源:小红书
 
#6 消失的「商业趋势」
 
消费场景从购物中心走向街区
 
与购物中心内空置店铺的冷清景象截然不同,“路边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发展。随着“漫步购物”重新成为都市青年追求的时髦风尚,“街区商业模式”迅速崛起为新一代消费潮流的汇聚点。
 
 
 
 
3月23日上午,源自滑板文化的国际潮流巨擘Supreme终于揭开了其中国首店的神秘面纱,而其选址并未遵循常规路径入驻购物中心,而是独具慧眼地落户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富民路上。这里,作为汇聚了众多时尚潮流店铺的标志性区域,无疑为Supreme的中国首秀提供了最为契合的舞台。
 
 
近年来,众多品牌纷纷将“街区”视为首店或创新店的优选之地,这背后折射出“街区”作为新兴商业力量的天然引力场。
 
相较于传统购物中心日益加剧的同质化趋势,人们愈发青睐于在Citywalk或City Ride中漫步,享受城市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同时沉浸于那份独有的闲适氛围之中。
 
 
对于潮牌、网红品牌及设计师品牌等而言,它们本身就根植于“街头文化”,选择街区作为落脚点,不仅是对自身品牌理念的直接传达,更是一种对街头精神的致敬与延续。此外,街区提供的自由空间让品牌能够更无拘无束地展现其独特调性,同时也为品牌创意内容的跨界融合与深度延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此背景下,成都祠堂街、西安未央168商业街区、上海张园等网红街区迅速崛起,成为新一代“打卡圣地”。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吸引着品牌方与年轻人的目光,共同编织着城市商业的新篇章。
 
 
消费品牌从一二线城市走向县域
 
2024年,长期备受瞩目的下沉市场非但未显疲态,反而愈发热烈,其消费生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大城市靠拢,预示着庞大的消费潜力正蓄势待发。据权威数据统计,中国广袤的下沉市场由近300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含县级市)以及遍布各地的40000多个乡镇共同织就,覆盖了接近10亿的庞大人口基数。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步伐的加速,低线城市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逐渐与一二线城市趋同,这一变化正悄然抹平地域间的消费鸿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低线城市的消费力量日益壮大,但其商业版图的完善度尚存缺口,这一现状为众多品牌开辟了新的增长蓝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品牌下沉 餐饮当先
 
在餐饮领域,一系列知名品牌如海底捞、星巴克、喜茶、奈雪等,正积极寻求市场扩张的新路径,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原本已趋饱和的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下沉市场。据红餐网最新资讯显示:
 
· 星巴克已明确其扩张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前于中国市场布局达到9000家门店,而下沉市场则被其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战略要地,被明确纳入其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 海底捞通过宣布开放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并设定了一系列针对加盟商的条件,如经济实力、地方资源网络及管理经验等,这一系列举措被业界广泛解读为是其向下沉市场进军的明确信号,旨在通过合作模式加速在低线城市的布局;
 
· 蜜雪冰城(其门店数量已突破3万家,实现对中国所有县级城市的全面覆盖)、瑞幸(通过持续扩大联营模式,加速在下沉市场的渗透)、沪上阿姨、塔斯汀等连锁餐饮品牌,也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在低线城市及县城开设新店的力度,展现出对下沉市场巨大潜力的深刻洞察与积极把握。
 
 
随着众多品牌纷纷入驻县城,县域商圈不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更聚集了旺盛的人气,这一趋势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生活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的人们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将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选择,以及更加优质便捷的生活体验,从而整体提升生活品质,步入更加美好的生活阶段。
 
高端消费加速布局下沉市场
 
高端消费品行业在深耕国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同时,正积极采取“下沉”策略,以拓宽市场版图。
 
 
Louis Vuitton 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举办
Louis Vuittion 展览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路易威登、古驰等国际奢侈品牌相继在江西南昌等地开设新店,这标志着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与信心。去年,爱马仕更是明确表态,将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力度,其未来战略聚焦于每年新入驻一座城市,不仅限于传统的一线城市,更将目光投向了新一线城市乃至更广阔的下沉市场。这一动向清晰地反映了高端消费品行业对于挖掘中国消费潜力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寻求弥补疫情带来的市场损失方面。
 
因此,下沉市场成为了高端消费品品牌竞相争夺的新蓝海,它们期待在这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中找到新的增长点,重新激活并释放被压抑的高端消费需求,从而在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7 结语
 
近年来,随着市场趋势的不断更迭与各类“风口”的轮番登场,购物中心行业亦步亦趋,涌现出众多创新风潮。从利用联名IP策划营销活动,到自主创造IP以强化品牌特色;从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到精心打造街区空间以营造沉浸式消费体验,这些举措均成为购物中心在适应时代变迁与消费者偏好变化中的常规操作。
 
然而,面对“降本增效”这一日益凸显的行业关键词,购物中心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空置率的居高不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迫使购物中心必须持续探索新的市场模式与消费热点,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这一过程中,从招商策略的调整到运营管理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深刻变革与创新,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购物中心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要求其在不断变革中寻求新的增长点与竞争优势。
 
转自|和桥机构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合作与支持
  • 上一篇:趣商业 | 怀旧与未来交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商业活力再生!
  • 下一篇:趣商业 | 食,乃人心之所向,探索非标商业如何依托「美食市集」编织社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