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RIP.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态文化遗产,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城市历史文化。它的改造与更新应当是怀旧情怀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成功的历史街区改造可以激发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日常休闲去处,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下面了解一下几个传统老街区是怎么实现街区更新的。
#1南京小西湖片区
小西湖片区是南京较为完整保留了明清风貌特征的地段,承载着深厚的南京记忆。2022年11月,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列入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街区。在小西湖片区更新改造中,秦淮区算好“三本账”,采取一户一策、小尺度干预、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小西湖片区进行了更新改造。
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民生账
引入老澡堂、餐饮等业态,选择西湖雪艺空间、名谷美学品牌、小厨娘·书香金陵、欢乐茶馆等具有文化属性的商业,进一步凸显文化街区与文化商铺的有机结合,增强街区整体文化氛围,提升街区文化品位。
在小西湖片区“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改造理念下,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创新举措应运而生。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402户选择留下,腾出的空间引进了茶馆、民宿、餐饮、虫文馆、工作室等新业态,新与旧在这里融合共生。
符合历史街区风貌的文化账
丰富文化体验类项目业态,将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嵌入街区运营,组织举办“南京小西湖非遗文化艺术周”“我们的节日·小西湖迎春送福进万家”等深受居民、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主题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秦淮灯彩制作、中国结编织、金陵剪纸、扎染方巾等互动体验活动。
做好多渠道招商盈利的经济账
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实现了老旧城区的“逆生长”,变成了如今充满着古城历史风情的街区。专家和居民们一起商量,最终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改造模式,找到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这样一条保护的新路径。
小西湖城市更新不仅聚焦了传统空间保护、历史文化传承,还深入关注了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和街巷肌理。
#2重庆白象街历史文化街区
白象街是重庆老街,在望龙门和太平门之间。1886年成立了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1891年英、美、日等家在这里开设洋行,形成金融街,以东方华尔街的名号盛极一时。随着城市的变迁,它的辉煌并没有持续,还曾一度被烙下衰败、陈旧、贫穷的标签。
后期对白象街9处百年文物建筑和1处城墙遗址进行保护修缮,对街区的环境和街区的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交通、各种旧址和遗址、景观,最终做出了更新的几个步骤。
确定更新目标
在实地考察的中发现,受到冷落的空间几乎都呈现破败的灰色,使得整个街区的环境和生活氛围更加暗沉。项目对物质空间进行更新和提高居民的街区生活参与度,从而提升街区环境的活跃氛围,培养街区的自我良性发展能力。
设计更新路径
街区更新采取因地制宜的更新方式,灵活可参与的设计形态。对建筑进行三类更新,即首先对质量好并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其次对房屋部分完好的,加以修缮;最后对已经破败的,予以拆除更新。采取了保留、微修缮、微拆除、微更新的模式,不仅对建筑采用了“灵活性设计更新”,也采取措施提高了居民参加街区生活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实施更新改造
采取以上两个步骤之后,进行更新和改造,然后整个街区集中展现重庆母城文化、开埠文化、商贸文化,呈现具备高文化性、艺术性、国际性的文旅场景,形成了深入人心的文化感知,真正让游客慢下来了。如今的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俨然成为了一个以重庆开埠历史文化为基础,集重庆民俗文化以及现代城市文化为一体文化旅游商业目的地。
#3深圳南头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是深圳城市的原点,南头古城承载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从东官郡到所城,再到新安县,南头古城成为深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东晋以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兴亡更替,被认为是深圳和香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
该街区的更新,在修缮与保护街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外,改造更新还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重点打造十字主街、街心公园、工业区厂房等区域。
对街区的商业产业更新
考虑到区域内经济自循环,南头古城引入商业、办公、居住和文化展览四大业态。还为了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引入了核心产业,打造古城文创、办公、消费产业集群,将年轻人重新引流回来。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更新
一是注重文化在街区的体现,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人民在生活中触摸历史,感悟文化魅力;二是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的基础,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将空间建筑、城市肌理与非物质性居民、传统产业、当地文化与当下活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更为丰富多彩、传承记忆的历史场所。
更新历程循序渐进
为了既能彰显“深圳文化之根,城市精神归属”的价值,古城的改造提升从早期的“文保导向、拆新留旧”到后来的“有机活化、原生保育”,从最初的“政府主导、硬件整治”到现在的“多方互促、系统运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念认识不断进化,方法模式不断创新。
如今的街区,展览、市集、书展、音乐节、艺术表演等活动不断推出,“坏”书展、友谊书展、艺穗在古城、音乐生活节、精酿文化节、插画嘉年华等多个城市级艺文活动汇集于此,同时,搭建YAV国际青年艺术平台助力艺术孵化,并持续与深圳设计周、文博会等深度合作,汇聚多元灵感。
#4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
青果巷是常州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常州近现代“名人摇篮”。街区内保存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历史景观、临河而建的深宅大院,是常州古城悠久历史的“活化石”,彰显了“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传统特色。
近年来,常州大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统筹保护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常州故事,传播常州声音,为老城厢复兴增加新的生机活力。街区在二期更新过程中青果巷的更新改造策略为:
十年磨一巷,打造老城厢复兴发展新样本
为了生动展现青果巷的完整风貌,并让深厚的底蕴文化拥有更丰富的“流动生命力”,复建新建半园、涉园两座园林,修复城隍庙古戏楼群落,新建设施一流的青果剧场……以“直曲巷、宽窄弄、深浅径、大小园、遐迩院”的形式,将一帧帧巷景链接,重塑昔日场所精神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实现“游览”与“观赏”的合一。
汇古融今,重塑文化名城新风韵
在修整过程中突出“街贯东西、河襟南北、支巷近景、小弄通幽”的空间格局,立体街巷、空中庭院、特色砖墙等创新设计模糊了时空的界限;通过连接、延伸、穿插等手法形成的连绵屋顶,在构筑水乡意向之外,创造出多种趣味性的底层空间;
产业融合,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
青果巷按照“全国一流名士博物馆群落、一站式微度假文化休闲集聚地、复合式文旅商示范步行街区”的总体定位,持续培育与构建“中吴风雅颂”晋陵城市文化IP矩阵,围绕“风、雅、颂”三大主题。以业态为牵引,营造城市生活美学新风尚,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打造亮点、形成爆点、吸引流量,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带得走。
#5结语
老居民和老建筑、老街区一样,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城市历史的见证和代表。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座城市,一种情怀,一张“地标”名片,也是城市发展的“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有利于推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不仅保留历史痕迹,还可以打造城市名片和旅游资源,带动城市的良好经济循环发展。
转自|和桥机构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合作与支持